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提高调查成果质量,确保按时完成调查任务,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20〕13号)和《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琼土调查办〔2020〕7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实施方案》。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0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
分类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20〕13号)、《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琼土调查办〔2020〕7号)要求,为做好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满足“三调”耕地资源质量状况分析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扣我省耕地资源自然特征,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开展全省(不含三沙市,下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从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现状六个层面,构建自然区、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熟制和耕地二级地类分类指标体系,以“三调”耕地图斑和标注“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属性的相关地类图斑为分类单元,建立基础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成果,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管理提供保障,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助推海南自贸港建设。
二、工作原则
(一)国家、省、市县密切配合。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由国家统一构建,指标数据获取由国家、省、市县(其中儋州市包含洋浦开发区)共同完成。宏观层面指标如自然地理格局、气候条件决定的作物熟制等由国家统一获取确定;反映耕地资源本底状况的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环境条件、耕地利用现状等指标数据由省、市县获取。
(二)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成果。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数据获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省地质调查部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相关数据,以及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现有耕地分等基础数据、“三调”相关数据,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工作。
(三)切实做好分类结果统计分析。
做好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是全面掌握耕地资源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三调”成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核心是要准确分析、客观描述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采取分类分级的思路,突出耕地重要的基本特征,不再进行综合评价。
三、工作依据与技术标准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20〕13号);
《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海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的通知》(琼土调查办〔2020〕7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TD/T 1057-2020);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D/T 1058-2020)。
四、组织实施
(一)工作分工。
1.省级层面。根据国家统一的技术要求和下发的基础数据,指导各市县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指导各市县确定本市县所在的自然区及熟制;下发工作底图;开展省级技术培训和指导;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质调查院等部门,收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样点数据、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数据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基础数据;开展全省各市县生物多样性外业取样和样品检测;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等属性值赋值;市县级成果核查汇总;编制省级工作成果(包括文字成果、数据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省级工作成果报自然资源部审查;配合自然资源部开展核查和督促整改等。
2.市县级层面。制定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方案;根据省下发的工作底图和相关基础数据,获取各指标属性值并建立数据库,汇总分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状况,形成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开展必要的补充外业调查;市县级成果自查,汇总建库、成果编制等工作;成果报省级核查;配合省级和国家级开展核查等。
(二)进度安排。
2020年10月15日前,省级印发工作方案;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质调查院等部门,收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样点数据、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数据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基础数据。
2020年10月31日前,省级负责下发工作底图和基础数据,组织技术培训。各市县负责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和技术队伍。
2020年11月20日前,省级负责完成生物多样性外业调查取样及化验;各市县负责完成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单元中自然区、坡度、熟制和耕地二级地类分类4个指标赋值,并完成补充外业调查取样和化验。
2020年12月10日前,各市县负责完成9个指标赋值(不含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汇总分析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状况,形成相关报告和表格编制。
2020年12月20日前,各市县负责完成数据库建立,并应用国家下发的质检软件,完成市县级成果自查后报省级核查。
2020年12月31日前,省级负责根据国家下发的质检软件核查汇总市县级成果,完成全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单元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指标赋值,并形成省级成果报自然资源部。2021年1月至3月,配合国家完成国家级核查。
五、程序和方法
(一)构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体系。
国家统一构建全国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体系(分类指标及指标分级分类标准,共包含6个层级。各市县需按照国家统一构建的分类指标及指标分级分类标准开展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第一层级:自然地理格局。揭示中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各要素(如温度、水分、地貌)的生态地理关系,全国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49个自然区来反映,海南省用2个自然区来反映。
第二层级:地形条件。反映耕地所属地表单元陡缓程度,用坡度来反映,分为≤2°、2~6°、6~15°、15~~25°、>25°共5级。
第三层级:土壤条件。反映耕地资源土壤的理化性质,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4个指标来反映,各指标均分为3级,其中土层厚度分为≥100cm、60~100cm、<60cm,土壤质地分为壤质、黏质、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20 g/kg、10~20 g/kg、<10 g/kg,土壤pH值分为6.5~7.5,5.5~6.5或7.5~8.5,<5.5或≥8.5。
第四层级:生态环境条件。反映耕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用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2个指标来反映,各指标均分为3级,其中生物多样性分为丰富、一般、不丰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为绿色、黄色、红色。
第五层级:作物熟制。根据积温条件确定的同一地块上一年内能种植作物的种类数,海南省全省各市县熟制均为一年三熟。
第六层级:耕地利用现状。用耕地二级地类来反映,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3类。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及分级分类标准、代码见附录1。
(二)分市县收集整理资料。
1.国家下发资料。
包括各市县所在的自然区和熟制(积温条件决定下的理论熟制),用于确定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自然区和熟制两个分类指标值。
2.省级下发资料。
(1)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样点数据和评价单元主要性状数据库,至少包含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土壤条件数据,作为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4个指标值确定的第一来源。
(2)生态环境部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海南省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类指标值确定的来源。
(3)地质调查部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作为补充确定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土壤条件指标值的其他来源。
3.“三调”有关资料。
包括通过国家最终核查的“三调”统一时点国土调查数据库中反映耕地信息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耕地现状数据库、耕地坡度分布图等,作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坡度和耕地二级地类指标值确定的来源。
4.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包括地貌、水文、土壤、农田基本建设资料等,主要用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的分析。
5.其他需要的资料。
土壤普查、农业区划资料等。
(三)确定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单元。
“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对象为耕地和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相关地类,将通过国家核查的最终“三调”统一时点更新成果的耕地图斑作为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单元,种植属性为“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地类图斑作为扩充分类单元。
(四)分市县补充调查。
1.省级开展补充调查工作。
一是调查确定生物多样性指标。省级统一按照样点布设要求,每个市县至少布设5个土壤样品采集样点,实地采集每个市县不少于5个土壤样品,用于确定基于市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二是通过补充调查确定土壤条件的4个指标值。对每个市县选定的至少5个生物多样性样点同步进行土壤条件的4个指标值调查。
2.市县级开展补充调查工作。
在省级下达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样点数据和其他相关部门数据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就土壤条件缺失和异常数据、“三调”新增耕地开展土壤条件的4个指标值补充调查。
开展实地补充调查时,实地确定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指标值,同时采集用于分析化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的土壤样品,记录或提供采样点经纬度、海拔等基本信息,并现场拍摄景观照片。
(五)获取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各层级指标值。
分别确定各分类图斑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值。
1.自然区和熟制指标值获取。
国家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确定各市县级行政区所在的自然区和熟制并下发各地使用。各市县查找确定所属自然区和熟制,将自然区和熟制赋予本市县域内所有耕地分类图斑。
海南省各市县所属自然区和熟制见附录2。
2.坡度和地类指标值获取。
耕地分类图斑直接采用“三调”耕地图斑的坡度和二级地类结果;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图斑从“三调”坡度图层获取,二级地类分别为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
3.土壤条件指标值获取。
土壤条件指标值获取有以下途径:第一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第二来源,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或地方专家经验推断。第三来源,实地补充调查、其他参考数据源,如地质调查部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等。
各市县分析整理相关部门土壤条件数据,做好数据衔接。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单元图与收集到的土壤数据等相关图层叠加,结合补充调查数据,通过专家经验辅助、空间插值、数据关联等方法,为每一个分类单元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赋具体数值。给所有图斑赋值后,应在数据库相应属性字段里标注数据来源代码。
土壤质地分类对照表见附录3。
4.生物多样性指标值获取。
省级确定检测机构,组织开展各市县采集土壤样品(每个市县不少于5个),送至指定机构检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确定基于市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按照省级确定的基于市县级行政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分市县给每个“三调”耕地分类单元赋属性值。
生物多样性指标值获取基本要求见附录4。
5.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指标值获取。
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通过省级核查后,基于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省级统一给每个“三调”耕地分类图斑赋属性值。无污染值的图斑,赋绿色值。省级将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指标值后的成果统一报自然资源部。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数据来源见附录5。
(六)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及结果表达。
耕地资源质量可以以所有分类指标(10个)的组合进行分类,也可以以单个或多个分类指标(1-9个)的组合进行分类,其中10个指标的组合分类和单个指标的分类及结果表达是必须的。以下是所有分类指标组合条件下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表达方式。
1.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表达方式。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以“三调”耕地分类图斑为单元,用12位代码来表达,其中前两位代码表示耕地所在的自然区,49个自然区分别用01、02、…49表示;第3-12位分别表示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熟制和耕地二级地类条件,其中土壤pH值用两位代码表示,6.5~7.5用10表示,5.5~6.5用2a表示,7.5~8.5用2b表示,<5.5用3a表示,≥8.5用3b表示,其余8个指标均用1位代码表示,按照分级或分类个数分别用1、2、3、4、5表示。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用小写字母k表示。
2.分图斑表达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
根据各图斑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确定的属性值,查找记录分类指标属性值所在的级别和代码,按照规定的分类结果表达方式,用一个12位代码表达每个图斑的分类结果。如,某块耕地的质量分类代码为3621112a2311,则表示该耕地质量条件为:琼雷山地丘陵-坡度2~6°-土层厚度≥100cm-土壤质地壤质-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土壤pH值5.5~6.5-生物多样性一般-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红色-一年三熟-水田。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示意图见附录6。
(七)成果质量控制。
省、市县应逐级压实质控责任,采取市县级自查,省级检查、重点环节核查等方式开展成果质量控制。
市县级对本区域的成果要进行全面自查,以确保成果整体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利用全国下发质检软件开展检查,以内外业相结合方式开展核查。检查应对质量问题、问题处理及质量评价等内容进行记录。
省级负责组织对市县级成果进行全面检查,利用全国下发质检软件开展检查,以重点环节核查和内外业相结合核查等方式开展质控。在成果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全省成果整体质量。
设置土壤条件质控样点:省级在实地采集生物多样性样品时,同时调查土壤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数据,作为数据验证点。
质检软件核查:省、市县通过国家下发的内业质检软件,从数据逻辑、规范性、一致性等方面检查。
结果校核:逐级汇总,与现有相关成果对比校核。
内业外业相结合核查:内业检查时发现的有问题图斑,各级要全部开展外业实地核查。
土壤微生物检测质控:省级统一质控方法和要求,对质控结果负责。每个市县选一个样品作为质控样,省级确定一个机构检测全省所有样品,确定一个机构检测质检样品作为对照,并对两个结果做误差分析,统一确定分市县分地类结果。
(八)数据库建设。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类单元、分类因素图层、实地调查或核实样点图层、分类辅助要素等矢量数据和元数据。数据库建设应执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以下简称“数据库标准”),以完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为确保与国土调查数据成果的一致性,需以三调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和标注“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属性的相关地类图斑为基础数据,建立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
(九)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分析。
根据各图斑分类指标属性值,分级汇总分析不同分类条件的耕地面积与分布状况,形成不同区域耕地分类结果,可以反映不同自然区、不同坡度级、不同土壤条件、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熟制和不同地类条件及不同条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状况,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应符合客观实际。
(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检查、核查与上交。
各市县和省分别利用国家下发的质检软件全面检查市县级成果,根据需要进行外业实地核查。逐级通过质检后由省级三调办将成果上报全国三调办检查和汇总。
全国三调办对通过省级检查合格的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进行全面核查。内业核查以计算机软件为主,并将内业核查有疑问的情况反馈各省,由省级组织整改。外业核查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
(十一)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入库。
各市县三调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通过国家级最终核查和确认后,省、市县根据需要,按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建设要求,分别开展数据库建设,形成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
(十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编制。
按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要求,根据需要编制省级、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报告、图件、数据表册等成果等。
六、 成果内容与要求
(一)成果内容。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分为市县级成果和省级成果,内容如下:
1.数据库成果。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数据库。
2.数据成果。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表。
3.文字成果。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
(二)成果要求。
1.数据库成果要求。
(1)基本要求。
数学基础和数据精度应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保持一致。
(2)数据库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类单元、分类因素、实地调查或核实样点、辅助要素等矢量数据和元数据。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成果内容完整,图层内及图层之间的属性字段逻辑关系正确,空间要素应建立完整正确的拓扑关系。
(3)数据库结构与格式。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各层要素命名及定义、数据库结构、数据字典、数据交换格式详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标准》。
数据库格式采用文件型GeoDatabase。
(4)数据库命名规则。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采用“市县代码(6位)+ GDZYZLFL.GDB”命名规则。
元数据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命名。
2.数据成果要求。
数据成果指在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基础上,进行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组合的分类结果汇总,形成各类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表。
(1)基本要求。
耕地分类结果和两类恢复地类(两类恢复地类不用分别统计)分别汇总形成数据成果。
单个指标条件下的结果汇总表为必须形成和上报的表格,可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或分析需要形成其他组合条件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结果汇总表。
各类汇总表在市县级统计基础上,开展省级汇总。
以市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统计耕地面积(含飞入地),耕地总面积应与三调统一时点更新数据库耕地面积数据一致。
注意各类汇总表表内数据逻辑、表间汇总逻辑,同一行政区的耕地总面积在不同表间应相同。
各类汇总表和统计表格式应为Excel格式(*.xlsx)。
(2)关于四舍五入引起的尾数差异。
面积数据统计汇总时,四舍五入会引起尾数差异。该差异经累计后,会使合计数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值,造成误差。为消除四舍五入引起的误差,应尽量提高参与计算数据的精度,增加小数位数。在计算合计数时再进行四舍五入,舍弃会产生误差、但对最终结果不产生影响的后几位小数,即后台数据保留多位小数(6位),但实际只显示2位小数。
(3)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市县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全称+表名。
省级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为: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全称+表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要求见附录7。
3.文字成果要求。
(1)基本要求。
文字报告包括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主要是系统总结整个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技术过程与成果分析等。
(2)文字报告命名规则。
文字报告成果为Word格式(*.docx),报告命名规则为:
市县级文字报告命名规则为: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全称+报告名。
省级文字报告命名规则为: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全称+报告名。
文字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录8。
(三)成果上报及存放管理。
市县级上报成果包括: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数据库、汇总表、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省级上报成果包括: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汇总表、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为便于成果上报和组织核查,将市县级、省级成果按照规定的成果目标格式存放,以省为单位统一组织,可以分批上报。具体要求如下:
海南省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存放目录
| |┄文字成果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
| |┄数据成果
| |┄耕地地类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自然区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坡度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层厚度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质地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有机质含量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pH值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生物多样性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熟制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二级地类
| |┄恢复地类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自然区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坡度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层厚度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质地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有机质含量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pH值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生物多样性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熟制
| |省行政区划代码(2位)+省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二级地类
| |┄市县级成果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
| |┄文字成果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
| |┄数据成果
| |┄耕地地类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自然区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坡度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层厚度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质地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有机质含量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pH值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生物多样性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上报)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熟制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二级地类
| |┄恢复地类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自然区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坡度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层厚度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质地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有机质含量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pH值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生物多样性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上报)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熟制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二级地类
| |┄数据库成果
| |市县代码(6位)+ GDZYZLFL.GDB
| |┄其他资料
| |市县行政区划代码(6位)+市县名+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说明:
1.“|┄”表示文件夹;
2.“|”表示文件夹下的文件;
3.其他资料自行命名。
附录1: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及分级分类标准、代码
自然区名称 | 代码 | 自然区名称 | 代码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表1.2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及分级分类标准、代码(土壤pH值)
分类指标 | 指标内涵 | 分级标准及代码 | ||||
10 | 2a | 2b | 3a | 3b | ||
土壤pH值 | 耕层土壤的酸碱程度。 | 6.5~7.5 | 5.5~6.5 | 7.5~8.5 | <5.5 | ≥8.5 |
表1.3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及分级分类标准、代码
注: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的耕地二级地类用小写字母k表示
附录2:海南省各市县所属自然区和熟制
市县 | 行政区代码 | 自然区名称 | 自然区代码 | 熟制名称 | 熟制代码 |
秀英区 | 460105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龙华区 | 460106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琼山区 | 460107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美兰区 | 460108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海棠区 | 460202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一年三熟 | 1 |
吉阳区 | 460203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一年三熟 | 1 |
天涯区 | 460204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崖州区 | 460205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一年三熟 | 1 |
五指山市 | 469001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琼海市 | 469002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儋州市 | 469003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文昌市 | 469005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万宁市 | 469006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东方市 | 469007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定安县 | 469021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屯昌县 | 469022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澄迈县 | 469023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临高县 | 469024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白沙黎族自治县 | 469025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昌江黎族自治县 | 469026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乐东黎族自治县 | 469027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陵水黎族自治县 | 469028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一年三熟 | 1 |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 469029 | VIIIA1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38 | 一年三熟 | 1 |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 469030 | VIIA2琼雷山地丘陵 | 36 | 一年三熟 | 1 |
附录3:土壤质地分类对照表
GB/T28407 土壤质地类型 | 卡庆斯基制 土壤质地类型 | 美国农业部制 土壤质地类型 | 国际制 土壤质地类型 |
壤土 | 砂壤、轻壤和中壤 | 壤土、粉黏壤、黏壤、砂黏壤、粉壤、粉土 | 壤土、粉壤、黏壤、砂黏壤、粉黏壤 |
黏土 | 黏土、重壤 | 黏土、粉黏土、砂黏土 | 黏土、粉黏土、壤黏土、砂黏土 |
砂土 | 紧砂土、松砂土 | 砂壤、壤砂土、砂土 | 砂土及壤砂土、砂壤 |
附录4:生物多样性指标值获取基本要求
生物多样性指标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反映,指标值分为丰富、一般和不丰富。
一、总体要求
省级确定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组织开展各市县采集土壤样品,送至指定机构检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确定基于市县级行政区域的耕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省级确定两家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一家统一检测样品,另一家检测质控样。
二、确定样品数量和位置
在每个市县级行政区域确定当地最有代表性的耕作方式,选取至少5块农田作为调查样点,现场采集至少5个土壤样品,其中1个样品准备两份,一份作为质控样品。采样地点应分别布设在市县级行政区内的不同区域,覆盖市县级行政区内所有耕地二级地类,水田、水浇地(粮田、菜地)和旱地。
三、实地采样
在每一块农田里,选取3个面积为100 m2左右的样方,通过五点取样法选取5个点,每个点用土钻取0-15cm的表层土。将3个样方共计15个采样点的土壤充分混匀,取1/4装入干净的自封袋,编号,作为一块农田的有效土壤样品。
以上步骤都需在采样当天完成,不要风干土壤。
实地采样需记录或提供以下相关数据:当地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采样日期和时间、当天平均气温、采样点经纬度、海拔等。取样现场景观拍照,不低于4张,站在每块取样农田中心位置,分别向北、东、南、西四个方向拍照,电子照片上需记录当地海拔、经纬度等信息。简单描述农田种植模式,包括主要作物、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等。
四、样品运输
把5份土壤样品对应记录表做好标签,在标签上标记好取样时间和地点,放入有冷冻冰袋的泡沫盒/干冰桶/液氮灌,将样品与记录表一同通过快递,当天立即寄送给测序机构,作后续检测和结果分析。具体运输要求和检测结构联系确定。
五、检测分析
具有检测能力的机构按照统一的方法(16S测序法)检测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细菌),利用检测结果计算各个样品的Chao1指数、OUT丰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将Chao1指数作为市县级行政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标结果。生物测序基本要求:使用MP的土壤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土壤DNA,对细菌16S的V4区进行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使用QIIME软件进行分析,包括质量控制、去杂、去嵌合体,以10000条为最少序列数对所有样品重抽样,进行OTUs聚类,分析得到Chao1指数。
六、指标值确定
根据Chao1指数确定样品生物多样性指标值。将全省Chao1指数检测结果排序,按照30%、40%和30%的比例将全省耕地生物多样性指标值分为丰富、一般和不丰富三个级别,统一确定分市县分地类耕地生物多样性结果。当某一地类有两个样品时,将两个样品的Chao1指数平均值作为该地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值。水浇地生物多样性结果用粮田检测结果来反映,菜地结果主要用于国家分析。
七、图斑赋值
将分市县分地类结果按地类一致原则给每个图斑赋值,即水田按水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水浇地按水浇地(粮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旱地按旱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
八、结果质量控制
省级需要从以下方面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土壤样品采集符合采样和运输要求,每市县选一个样品作为质控样,省级确定一家机构检测全省所有样品,确定另一家机构检测质检样品作为对照。对比两个结果,结果差距较大的,需要重新检测对比。
生物多样性指标值获取主要信息
1.耕地质量分类生物多样性指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采样数量:5个即可,不设上限。
3.采样地类:包含市县级行政区域内所有地类,其中水浇地又分为粮田和菜地。
4.检测方法:对细菌16S的V4区进行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5.计算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可计算Chao1指数、OUT丰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根据Chao1指数确定生物多样性结果,5个样品4个指数的计算结果在上报成果时,以表格形式上报,不参与生物多样性指标值的确定。
6.重复地类指标值确定:如果某地类有重复样品,用样品的平均值作为该地类的指标值。
7.指标分级:根据Chao1指数计算结果,在本省内,按照30%、40%和30%的比例将全省耕地生物多样性指标值分为丰富、一般和不丰富。
8.图斑赋值:将分市县分地类结果按地类一致原则给每个图斑赋值,即水田按水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水浇地按水浇地(粮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旱地按旱地样品计算的Chao1指数结果赋值。
9.与土壤条件4个指标补充调查的关系:为避免重复,减少工作量,在采集土壤微生物样品时,可以一并实地确定土层厚度和质地,采集土壤样品化验pH值和有机质(微生物测序机构一般不化验pH值和有机质,可分送不同的机构)。即一个样点至少有两份样品(质检样需3份样品),共实地调查得到5个指标值。
市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补充调查记录表
样点所在分类单元编号 | 样点编号 | |||||||
乡镇名称 | 村名称 | |||||||
地理信息 | ||||||||
自然区 | ||||||||
样点坐标 | 经度: ° 纬度: ° | 海拔(m) | ||||||
地貌类型 | 坡度(°) | |||||||
气象条件 | ||||||||
多年平均气温(度) |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 |||||||
当天平均气温(度) | 当天天气 | |||||||
土壤条件 | ||||||||
土层厚度 | 土壤质地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土壤pH值 | |||||||
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 | ||||||||
地表景观 | ||||||||
耕地地类 | 地表景观照片 | |||||||
种植模式 | ||||||||
灌溉方式 | ||||||||
…… | ||||||||
调查单位: 调查人: 调查日期: | ||||||||
填写说明: 1.样点编号:省名+市县名+乡镇名+01(02、03)。 2.样点坐标:采集样点时利用相关工具自动记录,精度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3.海拔:利用GPS定位仪读取海拔数据并记录结果。单位:m。 4.地貌类型:根据野外调查,从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滩涂和平原中选择对应类型。 5.地表景观照片:分别面向北、东、南、西四个方向拍照。 6.种植模式:对当地种植作物和熟制进行简单描述。 7.灌溉方式:一般可分为为传统的地面灌溉、普通喷灌以及微灌。 8.调查日期:24小时制,精确到几时几分。 9.市县级保留一份表格,另一份可将此表与样品一同寄给检测机构。 10.样品所在分类单元编号、有关化验结果和地表景观照片在邮寄时可暂不填写。 11.此表与地表景观照片请保留电子版,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一起存放上报。 12.按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要求规范填写相关指标和数据名称。 |
附录5: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数据来源
分类指标 | 第一数据来源 | 第二数据来源 | 第三数据来源 | 其他参考数据源 | 备注 |
自然区 | 已有成果 | - | - | - | 国家下发 |
坡度 | 三调成果 | - | - | - | 直接使用 |
土层厚度 |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 | 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地方专家经验推断 | 本次补充调查 | 地调局等单位有关成果资料 | 分市县赋值 |
土壤质地 |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 | 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地方专家经验推断 | 本次补充调查 | 地调局等单位有关成果资料 | 分市县赋值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 | 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地方专家经验推断 | 本次补充调查 | 地调局等单位有关成果资料 | 分市县赋值 |
土壤pH值 |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原始样点数据) | 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评价单元数据)、地方专家经验推断 | 本次补充调查 | 地调局等单位有关成果资料 | 分市县赋值 |
生物多样性 | 本次补充调查 | - | - | - | 省级统一调查检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统一确定各市县分地类生物多样性结果 |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生态环境部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 | - | - | - | 省级统一赋值,叠加后无数据的图斑赋绿色值 |
熟制 | 已有成果 | - | - | - | 国家下发 |
耕地二级地类 | 三调成果 | - | - | - | 直接使用 |
附录6: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示意图
附录7: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表1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分类指标 | 指标分级 | 36 | 38 | 合计 |
琼雷山地丘陵 | 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
自然区 |
|
|
|
|
坡度 |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土层厚度 | 1 |
|
|
|
2 |
|
| ||
3 |
|
| ||
土壤质地 | 1 |
|
|
|
2 |
|
| ||
3 |
|
| ||
土壤有机质含量 | 1 |
|
|
|
2 |
|
| ||
3 |
|
| ||
土壤pH值 | 10 |
|
|
|
2a |
|
| ||
2b |
|
| ||
3a |
|
| ||
3b |
|
| ||
生物多样性 | 1 |
|
|
|
2 |
|
| ||
3 |
|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1 |
|
|
|
2 |
|
| ||
3 |
|
| ||
熟制 | 1 |
|
|
|
2 |
|
| ||
3 |
|
| ||
耕地二级地类 | 1 |
|
|
|
2 |
|
| ||
3 |
|
| ||
k1 | ||||
k2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填表要求:1.分别汇总形成市县级、省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
2.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类的耕地二级地类代码分别调整为k1和k2。
表1-1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自然区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36 | 38 | ||
名称 | 代码 | 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 | 三江平原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2. 代码与三调行政区代码一致。
3.合计面积应等于各分类面积之和。
4.市县级汇总,填表至乡镇,汇总至市县。市县合计在首行。
5.省级汇总,填表至市县,汇总至省,省合计在首行。
6.填写面积数据的单元格格式应设置为数值,小数位数设置为2位,实际填写值应保留6位小数。
7.只填写本行政区域所属自然区分类结果。
表1-2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坡度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
名称 | 代码 | ≤2° | 2~6° | 6~15° | 15~25° | >25°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
表1-3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层厚度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100cm | 60~100cm | <60cm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
表1-4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质地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壤质 | 黏质 | 砂质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
表1-5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有机质含量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10~20 g/kg | <10 g/kg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表1-6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pH值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0 | 2a | 2b | 3a | 3b | ||||||
名称 | 代码 | 6.5~7.5 | 5.5~6.5 | 7.5~8.5 | <5.5 | ≥8.5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
表1-7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生物多样性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丰富 | 一般 | 不丰富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表1-8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绿色 | 黄色 | 红色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省级汇总形成,市县级不用形成。 | ||||||||||
表1-9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熟制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
名称 | 代码 | 一年三熟 | 一年两熟 | 一年一熟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表1-10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面积汇总表-耕地二级地类 | |||||||
单位:公顷(0.00) 第 页 共 页 | |||||||
行政区域 | 合计 | 1 | 2 | 3 | k1 | k2 | |
名称 | 代码 | 水田 | 水浇地 | 旱地 | 即可恢复地类 | 工程恢复地类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 |||||||
填表要求:1.名称填写行政区域名称(乡镇或市县或省)。 |
附录8:文字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文字报告内容要求
(一)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工作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意义、任务来源、工作依据、工作组织、工作阶段与过程、工作成果、保障措施、工作经验与体会等。
(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概况,分类对象,技术依据,技术路线,资料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分类体系构建、分类指标值获取、分类结果、数据库建设、成果检查、成果汇总等情况,分类结果分析及应用建议等。
二、文字报告格式要求
(一)封面格式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专项调查(左上方,左对齐,仿宋,小3号)
XX省/ XX市县耕地资源质量分类XX报告(主标题,居中、黑体,一号,加粗,2倍行距)
XX省/ XX市县自然资源厅/局(宋体,小2号,居中,2倍行距)
XXXX年XX月(宋体,小2号,居中,2倍行距)
以市县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报告为例,封面大致布局如图1所示。
(二)标题要求
一级标题:一、XX黑体、小三号字,标题前面空二个字;
二级标题:(一)XX宋体、四号字并加黑,标题前面空二个字;
三级标题:1.XX宋体、小四号字并加黑,标题前面空二个字;
四级标题:(1)XX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前面空二个字;
正文:宋体、小四号字,正文每个段落前面空二个字。
(三)页面设置
页边距:对称,上(3cm)下(3cm);内侧(3cm)外侧(3cm);页眉(2.5cm)页脚(2cm);行间距:固定值25(磅);纸张:A4(210x290mm);页码格式:页面底端、居中、阿拉伯数字(C0, 1, 2,…)、封面和首页不显示页码。
|
图1 报告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