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加强统筹规划建设,确保全省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
生态兴则文明兴。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加强规划建设,实现全省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科学编制规划,严格管好规划,促进形成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目标。
一是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按照“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生态红线,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构建以省总体规划、市县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区规划、开发边界规划、农林业生产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主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制订空间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各层次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创新空间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在组建完成省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各市县设立市县规划委员会,整合现有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设立乡镇规划管理所,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规划管理机构。在市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下设专门的规划执法队伍,加强空间规划执法。完善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将每块土地的使用性质、管控指标等纳入信息平台,实现用机器管好每一块地。健全空间规划督察制度,加强对总体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的督察,发挥规划督察利剑作用。
三是健全“多规合一”法规体系。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推动立法修法,尽快出台《海南省空间规划条例》,修订城乡规划、土地管理、林地管理、海域使用管理等相关地方法规,推动省和市县总体规划上升为法定性规划,建立以《海南省空间规划条例》为统领的空间规划法规体系。强化省级规划管控,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省重要规划控制区规划管理的决定》,把位于海岸带、生态敏感区的开发边界,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等纳入全省重要规划控制区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四是创新“多规合一”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全省土地指标交易平台,促进耕地(含基本农田)、林地等资源要素跨市县占补平衡,实现资源要素在全省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历史遗留问题和存量建设用地处置机制,通过空间置换、等价交换等方式促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和开发边界外的存量建设用地向开发边界内集中布局。
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构筑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全省生态空间、产业空间和基础设施布局,形成生态保护和发展新格局。
一是构建全省生态空间结构。按照《海南省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确定的“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设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洋国家公园和湿地国家公园,划定生态核心保护区域,统筹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各类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和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实施海岸带开发规划管控,着重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建设,严格管控海岸带200米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加强全岛38条主要水系生态防护廊道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沿线防护绿地建设,形成全省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二是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十二个重点产业,加快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产业落地,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增长极。整合老城、洋浦和金牌港经济开发区等临港产业园区,推动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强化亚龙湾、清水湾、神州半岛、石梅湾、龙沐湾等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管控,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景观风貌和旅游环境,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区。完善产业政策,坚持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制定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生物制药、低碳制造、高新技术等生态型、环保型、低消耗项目发展。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企业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产业退出制度。积极完善“飞地”政策,促进全省各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合理布局,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布局全省基础设施廊道,促使路、光、电、气、水等“五网”基础设施在统一的廊道里进行建设,把“五网”建成生态网、景观网。加快推进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建设,以“贯通、绿色、出彩”的理念,加强规划选线、选址,强化景点和驿站的规划建设,把环岛旅游公路打造成为环海南岛的“珍珠项链”。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的道路布局理念完善城镇道路设施建设,提升城镇道路网络密度和连通性、可达性。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快绿道建设,促进绿道系统互联互通。合理布局城镇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网,在海口、三亚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加快推动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跨区域共建共享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焚烧处理,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人口规模较小的镇墟、旅游景区等推行生态化污水处理模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城乡人居环境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新型绿色城镇化建设,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
一是提升国际化水平。注重与境内外学术研究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规划设计国际招标,引进国际水平的设计团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提高我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镇建筑布局、风格、体量、尺度、色彩等,协调城镇景观风貌,体现城镇自然景观特色和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和传承海南特色文化,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精品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配套完善城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康养、体育运动以及超市、菜市场等公共服务和民生设施,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园、小游园、街旁绿地,建立起多层次、多点面的公园绿化体系。建设滨水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营造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宜居环境。推行绿色建筑,全面实施商品住宅全装修。
二是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以规划为统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配套,塑造特色风貌,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有文化底蕴、文明程度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小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家园。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处理好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延续村庄山、水、林、田、居的整体格局。探索开发一批“共享农庄”,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组织开展农房建筑设计方案竞赛,编印《海南国际旅游岛农村特色民居建筑方案图集》,抓好农村建房报建工作,农村新建住房高度不得超过椰子树,塑造自然景观优美、和谐相融的乡村风貌。
三是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行动”,最大限度保护城乡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在全省城镇推广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城市及周边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等。推广海口市“创文”“创卫”经验,加快推进国家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健康)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城镇建设成为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
(作者系海南省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规划总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