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股敢打能拼、勇于开拓的中坚力量,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敢于上天入地下海、翻山越岭探极的“中流砥柱”。

他们是一群不怕困难、永不气馁的得力干将,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勇做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水青山的“架海金梁”。

他们身处祖国天南海北,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然资源青年。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用青春与汗水谱写责任与担当,用奋斗与热情绘就光辉与绚烂,以实际行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书写华章 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北礵岛,常年海风环绕、大雾弥漫、海浪侵袭。位于岛屿码头一侧最顶端山头的北礵海洋环境监测站,曾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称号。

日复一日地观海测浪,监测站积累了当地海域几十年的水温、盐度、潮汐等数据,建立了自动化监测系统。渔民们说:“海洋站就是我们的‘导航灯’。”

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自然资源青年的奋斗热情,自然资源系统各级团组织把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重要抓手,旨在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创业是青春搏击的能量,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在人迹罕至的风雪极地,青年文明号发挥着引领作用,催人奋进。

全国青年文明号“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团队承担了我国24次南极考察和9次北极考察任务,出航4300多天,航程78万余海里。依托“雪龙”船,科考队在南极成功建立了中国科考站,并取得了诸多重要考察成果。

极地探索的旅程留下了自然资源青年的脚印。2010年8月,“雪龙”船抵达北纬88度26分海域开展科学考察,创造了中国北极考察史上考察区域最北的新纪录;2017年2月,“雪龙”船最南航行到南纬78度41分。在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船成为中国航海史上首艘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在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雪龙”船成功完成了环北冰洋航行,首次穿越北极西北航道。

“雪龙”船挺进南北极时,世界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正等待着中国人的探索。在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创新突破中,也有自然资源青年的身影。

2012年6月27日,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全国青年文明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成员傅文韬、唐嘉陵等驾驶蛟龙号下潜。11时许,蛟龙号抵达7059米深度。随后,蛟龙号继续下潜,在7062米深度坐底开展相关试验。

7062米,这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是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的最大下潜纪录。自开展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进行了200余次成功下潜,取得了丰硕的深海科技成果,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近年来,自然资源系统各创建集体以“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效益一流”为工作目标,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和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要求,组织开展以技能提升、优质服务、课题攻关等为内容的岗位创新创效创优活动,为行业发展贡献了诸多经验。

目前,自然资源系统已有96个职业道德良好、工作成绩一流的优秀青年集体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一大批青年人才、先进集体、行业精英脱颖而出。

青春礼赞 讲述自然资源动人故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2021年7月2日下午,北京地质礼堂内回响着激昂的旋律,由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主办的“青春心向党·奋斗新征程”自然资源青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巡回宣讲活动在动人的歌声中圆满落幕。

2021年6月19日起,宣讲团25名成员先后奔赴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都江堰、卧龙等地,而后再聚首北京,共为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献上9场精彩纷呈的宣讲,将自然资源人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勇敢坚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展现得淋漓尽致,向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致以青春的礼赞。

“我们搞测绘是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虽然艰苦,但却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没想到‘六老汉’能三代人守着同一片沙漠,挺起祖国的绿色脊梁。”在首场宣讲中,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职工张晴晴表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王帆讲述的甘肃八步沙林场治沙人的故事让她深受触动。

当宣讲团走进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唐尧把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故事,特别是把南极精神传递给了青少年。唐尧讲述的是2020年跟随“雪龙2”船首航北极的见闻,引起了现场学生们的惊叹。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杨梦娜讲述的故事里,为填补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空白、服务支撑川藏铁路建设……一代代地质人在雪域高原挥洒汗水。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王乐讲述的故事里,驻扎在西藏测区执行“三调”任务的测绘队员们,经历了从漫天飞雪到芳草初露,正是在海拔最高的“三会一课”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榜样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示。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的赵旭晨,讲述了森调人精确调查和记录林木实情的故事。调查森林详情是国之大计,俯下身子观察每一株小树苗长势的林业科技工作需要细致耐心。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秦玥的讲述中,听众能感受到她和爱人把对林业的兴趣做成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幸福感,和希望女儿“小粒桐”像泡桐树般坚韧挺拔的心愿。

青春、梦想、誓言,这些词语的背后,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与坚守,更需要面对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毅力。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书记、宣讲团团长邹艳艳告诉记者,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宣讲团的每一位青年通过讲述自然资源故事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奋斗精神。

走进基层 培筑青年的使命担当

实地走访调研点,座谈访谈460余人次,提交调研报告10万余字……2019年至2020年,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共组建12个青年调研团,深入新疆、江苏、云南、上海、海南等地,开展“根在基层——让青春在自然资源事业舞台上闪光”调研活动,围绕如何担当时代责任、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等主题,让青年们在实践中提升战斗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到自然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的地方去,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这是我们调研实践活动的初衷。”新疆调研团团长张勇说。

调研途中,大家风餐露宿,步履不停,每个人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口袋里插着钢笔,手里拿着本子,就这样走一路、记一路、拍一路,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在国测一大队,调研队员们了解到在许多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这支英雄队伍的测绘队员们默默付出的身影;在云南省抚仙湖,他们加深了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认识。

“我们要深入基层、走进一线,从自然资源青年人的视角,形成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调研组成员、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刘倩说。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基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站在青年人的角度,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成才。”“自然资源系统年轻人多,工作地域广,建议更好地发挥‘根在基层’等活动的作用,促进系统青年交流学习。”“做好生态保护修复,要从耕地上做文章,在治理上下功夫,在生态资源价值上算好账。”……一条条调研建议的背后是队员们在基层的切身感受与收获。

“通过调研,进一步增进了青年人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了自然资源青年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了自然资源青年对基层、对群众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广东调研团团长林存炎说。

奋力“奔跑” 创出团青工作最优成绩

“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共有基层团组织354个,团员4313名,40岁以下青年12674人,呈现出总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业务亮点多、需求多元化的特点,这为我们做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邹艳艳表示。

聚焦自然资源部主业主责,深刻把握青年特点和工作规律,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奋力“奔跑”,努力跑出新时代青团工作的最优成绩。

铸牢青年忠诚于党之魂。精心设计“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方案,广泛开展“一次团日”“一次团课”“一支团歌”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年们在国家大剧院开展“唱支青歌给党听”活动;打造“红色基因永相传”体验式沉浸式教育;“对话党史人物”活动中邀请老一辈自然资源工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开展讲座;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发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倡议书。

砥砺青年干事创业之器。努力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建强部系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579个,对40岁以下青年全覆盖;组织青年在测量珠峰的大本营里、在南北极的科考站上、在野外调查的帐篷里采取云演播、云分享等方式进行集体学习;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等专题征文活动。

畅通服务青年成才之路。举办“雪龙2”号事迹网络直播全国专场分享会;联合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少工委开展“红领巾爱首都”活动;组织30名少先队员走进地质博物馆,引导少先队员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联合北京西城团区委开展“寻找红色地图”活动。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自然资源青年们砥砺奋发,笃行不怠——

宣讲团两周辗转11个城市,覆盖8万多受众,他们有故事;与北京团市委、西城团区委在区域化团建、团带队方面开启了创新合作,他们有探索;首次在全系统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摸索出具有自然资源特色的视频评选之路,他们有成长;2021年,2名青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学习标兵称号,5个团组织、5名团员、5位团干部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两优两红”称号,1个集体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名青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26个青年集体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他们更有收获……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的自然资源青年必将满怀信心,时刻准备接过接力棒,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延续百年辉煌,弘扬奋斗精神,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