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自贸港封关运作全面展开的施工高峰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空间规划与要素权属二元属性融合“政策一本书、规划一张图”进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多规合一”规划引领力度一是推进“政策一本书”进程。落实落细“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推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土地管理条例》,研究制订《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土空间规划条例》,适时修订《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建立“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重点明确详细规划包括开发边界内城镇单元及开发边界外的农业农村单元、生态保护单元及海域单元;明确除海域单元外,其他单元均以乡镇为单元统一编制;明确各类专项规划不得与总规、详规冲突;明确规划实施方案作为详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源资产及权属关系相关政策规则保障,落实单元图则管控要求,指导地块开发建设做出具体安排,经批准后作为行政许可依据。另外,根据自然资源部的相关政策,对香港开放海南自贸港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服务市场。二是推进“规划一张图”进程。将项目策划生成平台底图升级为实景三维,加大与省级部门及市县数据共享、项目共治力度。跟踪做好省级和海口市国土空间规划审批,力争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其他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开展规划评估优化,协调解决市县新总规与老控规之间的空间冲突、功能不符等问题。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原则,试点开展海域详细规划编制,整合提升村庄规划成果与“垦地融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规划成果,纳入详细规划体系,构建开发边界内外城乡融合、陆海统筹“规划一张图”。加强详细规划与资源能源、交通、水利、旅游、历史文化、环保、特殊用途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推进省级海岸带规划、环新英湾国土空间规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报批。

二、推进规划与用地用林用海用矿“管制一条龙、评估一份表”进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多规合一”要素保障力度。一是构建“管制一条龙”体系。升级“机器管规划”平台,推进机器管规划“编、审、调、用、督”与用地用海用林用矿“批、供、用、管、查”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衔接。建设我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实现与自然资源部用途管制系统互联互通。二是做好项目规划引领与要素保障工作。优化用地用海用林用矿保障流程,提前介入项目选址选线,规范重大项目用地清单引导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容量、低成本、混合利用、绿色低碳”规划布局和供应。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2023年环岛旅游公路重点驿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编制形成三亚海棠花语、儋州银滩泛歌、文昌木兰波光等10个驿站的规划设计方案三是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制度。制定采矿用地实施细则,建立新老矿增减挂钩、增违挂钩机制。继续落实“增存挂钩”机制,按照“基础指标+盘活指标”方式下达土地计划;鼓励以收回、收购、置换等方式将低效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库。完成国家下达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我省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75%。加大标准地实施力度,实现产业园区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供给全覆盖、市县农业标准地供给零的突破目标。将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向海域、矿产资源等领域拓展,开展立体分层用海试点,探索建立重点行业用海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发行“蓝色债券”,打造海洋零碳新基建体系,巩固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全面实施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开展矿山动态监测,强化矿山开发利用监管。今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出让建筑用矿资源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9%、5%,单位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用海面积同比下降;实现投资强度、产出率等约束性指标纳入供地方案和产业项目准入监管协议。协同教育部门开展闲置校园校舍调查摸底和盘活利用。指导各地做好住宅用地供应,加强住宅用地信息公开。四是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探索实施耕地电子身份证及电子围栏制度,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制度,出台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耕地年度“进出平衡”的范围、程序以及要求。修订新增耕地调查认定技术规范,强化新增耕地全流程管理。落实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岸线开发管控措施,完成“未批已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备案工作,提出“一宗一策”处置意见。开展无居民海岛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五是推进“评估一份表”进程。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利用和保护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市县和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三、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全域全要素“权益一本账、交易一平台、登记一本证、服务一站式、修复一体化”进程,深化“多规合一”产权激励约束制度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法权益。一是推进“权益一本账”进程。坚持在一张底图上管空间、管资源。加快健全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深化自然资源专项调查部门合作机制,在国土调查统一底图开展水、森林、湿地、海岛、矿产等资源专项调查,同时叠加地籍调查和确权登记数据。探索开展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专项清理历史遗留的地类交叉重叠问题。持续深化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进一步加强日常变更调查工作。按自然资源部的部署深化区域地质填图改革,谋划央地合作填图计划。以陆域福山凹陷、海南岛近岸海域莺-琼盆地为重点推进地质碳汇潜力调查评价。持续推进矿产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表基质调查等。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等重大平台建设,大力支持桁架式养殖平台、养殖工船发展,推动深海高端装备产业、油服基地发展,打造海洋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样板。探索编制2022年度省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推进“交易一平台”进程。“土地超市”新增上线1.5万亩以上土地,拓展“土地超市”应用场景向二级土地市场、海域、矿产、耕地指标、集体农用地经营权、“蓝碳”及“绿碳”产品、自然资源数据等领域延伸。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体系,完善地价动态监测机制。三是推进“登记一本证”进程。建设海南省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商品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解决率95%。打通农房报建系统与不动产登记平台接口。将海域使用权、林权、农地承包经营权、农地经营权等纳入不动产登记范围。有序开展重点区域自然资源公告登簿工作。四是推进“服务一站式”进程。整合各类面向市场主体、自然人、基层管理者的各类自然资源与规划服务管理的软件系统,统一纳入“海易办”、“海政通”。丰富自然资源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打造优质科普作品,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常态化开展不动产登记队伍作风建设。完善和推广“带押过户”“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制度。五是推进“修复一体化”进程。以“垦地融合”为抓手,以农垦土地资产化资本化为动力,实施全域全要素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实施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六水共治。积极做好中央财政资金申报工作。加快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督促市县按照省级验收意见完成整改,并按程序报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启动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新增珊瑚礁修复面积375亩。启动海湾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升行动,新增红树林4500亩。持续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生态修复按期完成整改。在完成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基础上,指导市县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四、推进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监督一条链、安全一张网”建设进程,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提高“多规合一”安全发展能力。一是将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贯穿全业务全链条,构建“监督一条链”体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推动部分流失耕地有序恢复,开展违规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超标准建设廊道绿化问题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完善田长制工作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加大对失职渎职的“田长”追责问责力度。蹄疾步稳解决巡视、督察、审计指出的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突出问题,以及营商环境和各级信访反映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严从实抓好国家海洋专项督察、耕地保护督察和矿产资源督察整改,以及卫片执法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治理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做好填海造地项目分类处置。强化非法开采海砂执法监管,加强海缆巡护执法和海域、海岸线、无居民海岛巡查。抓好自然资源违纪违法线索移送工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行刑衔接、自然资源和规划行政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检察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地质海洋灾害防治“安全一张网”。深入开展将地质、海洋灾害区域性评估以及各类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总规和详规,探索构建“天空地海内群”立体化的“隐患点+流域线+风险区”地质海洋气象耦合灾害“一张网”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地质、海洋灾害“遏增量、减存量”专项治理和监测预警防御平台建设专项工作。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推进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做好沿海各市县海洋减灾职能调整转隶工作,修订我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海洋预警监测减灾相应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划部署,启动整合集成涉海部门海洋观测资源行动,加强与省内各涉海单位的合作,补齐深远海和海底观测能力短板。依托国土空间智慧治理平台,推动建立海洋大数据底池并汇入平台中对应的数据仓库,初步建成集海洋减灾指挥辅助决策为一体的信息系统模块,尽快实现海洋数据的多元化应用支撑。建立健全全省海洋灾害信息员队伍和专家库,完善自然灾害群防群控体系。

五、启动“省部合作”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制度集成创新市县域试点工作。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每个市县和部门抓5项创新性亮点工作”要求,谋划开展五项重点制度集成创新试点工作。一是“机器编规划”。升级“机器管规划”平台,创建“机器编规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市县域“机器编规划”试点,实现试点县域范围开发边界内外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的规划引领力度。二是集中连片造大田。启动垦地融合集中连片造大田行动,今年全省新垦造耕地和改造水田面积不少于3万亩。三是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制度集成创新。深化“土地超市”制度,将超市“货架”拓展到土地二级市场、海域、矿产、碳汇等领域。四是“项目策划生成+土地超市+招商引资”供地全流程制度。提前介入项目选址选线,增强招商引资的精准匹配度,加大重点项目落地的要素保障力度。五是零碳海洋新基建。实施陵水“海底数据中心+海上风光电+海洋牧场+制氢储能”一体化的零碳海洋新基建项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