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海南省林业局

关于印发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

调查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根据《海南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管理理办法》规定,以及《海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要求,为切实做好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会同省林业局制定了《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         海南省林业局

                        202282

(联系人:王磊,电话:13907532008

(此件主动公开)



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

实施方案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的通知》《海南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管理办法》《海南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要求,为做好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以下简称“2021年森林调查监测”)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1年森林调查监测依据《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以“三调”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图,开展2021年全省森林调查监测工作,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等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为科学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以及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工作任务

(一)变化图斑判读。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底图,根据各市县2021年造林、采伐、林地使用等情况,结合遥感影像判读发生变化的森林图斑,形成森林资源变化图斑。

(二)变化图斑调查。对档案材料、影像判读等方法难于判读的图斑进行外业调查举证,实地调查变化后的现状因子。

(三)数据库建设。以海南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库建库为基础,以市县为单位对变化图斑进行年度更新,并通过数据模型推算各小班蓄积变化情况,形成变更数据库,得出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同步建成省级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实现全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等。

(四)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基础上,汇总省、市县森林资源数据及专项数据。

2.数据分析。根据调查监测数据,对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以及生长和消亡的动态规律、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等重要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反映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状况。根据调查监测及分析结果,编制省级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调查监测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省、市县两级系列森林资源图件,向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调查监测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调查监测的综合效益。

三、技术要求

(一)主要技术指标。

1.数学基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地类分类。调查监测工作采用《林地分类》(LY/T1812-2021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

3.地类图斑。图斑区划调查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林地区划最小面积400m2,细碎小斑按边界相邻原则合并;对于小于最小图斑面积的孤立林地图斑予以保留。

除森林外,图斑边界原则上维持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的图斑边界。

4.调查监测精度。图斑区划的最小上图面积按地类划分:建设用地实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需调查上图;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需调查上图;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需调查上图;其他地类实地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需调查上图。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中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图斑,原则上予以保留。

5.投影方式。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

(二)调查监测界线。

省、市县级调查界线以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中界线为准。

(三)遥感影像资料及调查底图制作。

1.遥感数据要求。遥感数据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资料。可使用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使用的遥感影像。

2.变化图斑提取。

1)人工智能变化识别。

选择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有变化的区域,参照历年森林资源数据库记录的图斑信息与前后期遥感影像变化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按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开垦破坏、林木采伐、自然灾害及生态保护修复等判别变化类型,并分类型进行标定,形成遥感解译标志和变化类型数据标签。变化类型及代码按《遥感判读及核实变化类型》(见附件1)的一级代码填写。

对监测区域进行人工智能变化识别,提取变化图斑,并按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开垦破坏、林木采伐、灾害损失及生态保护修复等标记变化类型。变化类型及代码按《遥感判读及核实变化类型》的一级代码填写。

2)变化地块遥感判读。

利用建设项目用地、林木采伐、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灾害损失等业务数据,结合两期遥感影像特征变化情况,对人工智能识别的变化图斑,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区划,判读并记载变化类型。

此外,对以下4种情况进行区划判读,并按《变化图斑遥感判读记录表》(见表1)记载变化类型:

a)乔木和竹覆盖发生变化的;

b)乔木林、竹林和灌木林(地类)图斑中,两期影像均未反映出乔木、竹和灌木覆盖特征的部分,且不为幼龄林的;

c)其他林地(地类)图斑中,对两期影像未反映出地表覆盖特征变化的,根据遥感影像特征能明确确定为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的;

d)国土地类与现实地类不一致的森林图斑,根据遥感影像特征进行判读核实,对明显不一致的,进行标注。

1           变化图斑遥感判读记录表

变化

图斑号

横坐标

纵坐标

面积

前地类

遥感判读 变化类型

前期

时相

后期

时相

备注



























3.变化图斑验证核实

对遥感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通过查阅森林资源档案资料或举证方式能够确定变化原因,且能获取变化图斑相关因子属性信息的,可不进行野外验证核实;无法确定变化原因或无法获取相关因子属性信息的,均需开展野外验证核实。

对森林资源底图中小班区划不合理、属性因子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区划调查,填写相关属性因子。

野外验证核实采用现地验证或无人机拍摄等方式,核实记载变化后的变化类型、地类、管理和自然属性等。变化原因及代码按《遥感判读及核实变化类型》的二级代码填写。变化图斑的调查记载数据库属性结构详见附件2

四、数据更新

(一)根据验证核实的变化图斑数据库,对涉及的图斑(小班)进行更新。对其他图斑(小班),可参照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采用生长模型或回归模型更新方法,对龄组、蓄积量等主要因子属性进行更新。

林地图斑地类按现状填写到三级地类,现状为建设用地等非林地时,按《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的二级地类填写;非林地图斑的地类转录国土“三调”的二级地类。

(二)对有批复生态公益林补进调出的,或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的,或有权属变更证明的,应参照相关成果资料对林地权属、森林类别、林种、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等管理属性进行更新。

(三)对行政界线、林业经营范围界线、自然保护地界线等有调整的,应进行相应更新。

(四)经过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界线、地类、自然及管理属性更新后,形成森林资源更新数据库。现状数据属性数据结构见附件3

五、数据检查

(一)检查方式。

采取遥感影像辅助的室内全面检查和典型图斑现地核实的方式进行检查。

(二)检查内容及标准。

包括图斑区划、验证核实、数据更新检查。

1.图斑区划检查。

森林资源图斑边界与影像的吻合程度,是否存在漏划、错划图斑。问题图斑数小于检查图斑总数的5%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验证核实检查。

验证核实图斑边界,调查因子的准确性、完整性检查。问题图斑数小于检查图斑总数的5%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数据更新检查。

图斑的空间拓扑关系、面积求算、属性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图斑和属性数据的关联性等检查。检查项完全合格的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的,则为不合格。

六、成果汇总

(一)数据汇总。

以市县级森林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操作细则》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汇总方法,由地类图斑逐级汇总省、市县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资源面积及构成数据。

(二)图件编制。

以市县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林业地图图式》(LY/T 1821-2009)规定的图式图例,编制省、市县图件。

1.林相图。

以省、市(县)为单位,一单位一幅图,比例尺根据省、市(县)面积而定,一般采用1:100000—1:500000。林相图根据小班主要调查因子注记与着色。凡森林小班,应进行全小班着色,按优势树种确定色标,按龄组确定色层。其他小班不着色。

2.森林资源分布图。

以省、市县为单位,比例尺根据省、市县面积而定,一般采用1:100000—1:500000。地形、地物可简化,行政区划界线一般到乡镇一级,将相邻、相同地类或林分的小班合并。凡在森林分布图上大于4mm2的非乔木林、竹林小班界均需绘出。但大于4mm2的乔木林、竹林小班,则不绘出小班界,仅根据林相图着色区分。但有特别意义的地类、树种,面积虽不到上图面积,也要图示出来。

3.森林分类区划图。

以省、市县为单位,比例尺根据省、市县面积而定,一般采用1:100000—1:500000,按森林类别、公益林并分保护等级和事权等级着色。

(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1.成果分析。

成果分析包括森林面积及构成、森林覆盖率、森林结构、森林质量、生态状况、生态功能等。

1)森林总面积。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之和及其动态变化。

2)森林构成。乔木林、竹林、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

3)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其动态变化。

4)森林结构。包括森林面积的权属结构(国有林和集体林)、起源结构(天然林和人工林)、森林类别结构(公益林和商品林),以及乔木林林种结构、树种()结构、龄组结构、林层结构、群落结构等及其动态变化,用百分比表示。

5)森林质量。包括乔木林质量、竹林质量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质量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乔木林质量。用植被盖度、森林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健康、森林灾害五大类17个指标表示。

竹林质量。用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高度表示。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质量。用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覆盖度、平均高度表示。

6)森林生态状况。用森林的自然度、森林灾害等级、健康等级、生态功能等级表示。

2.文字报告编写。

工作报告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技术报告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作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内容;数据库建设报告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内容;成果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林地和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林地和森林资源变化分析(包括地类、权属、起源、森林类别、林地保护等级等)、主要地类变化原因分析、国家级公益林变化及变化原因分析、采取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经验和有效措施、存在问题与政策措施建议等。

七、工作成果

主要包括数据库、统计表、图件、成果报告等。

(一)数据库。主要包括森林变化图斑数据库、森林变化图斑核实数据库、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等。

(二)实地举证成果。在外业调查时,通过现地验证形成的实地举证成果。

(三)统计表。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现状及年度变化统计表等。

(四)图件。包括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森林分类区划图。其他图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

(五)成果报告。包括2021年度海南省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成果分析报告等。

八、实施计划

根据工作要求,从20227月起,启动调查监测相关工作,202212月完成全部调查监测和形成工作总结。具体安排如下:

20227月底前,完成调查监测技术队伍的组建工作。省级组织编制调查监测实施方案。

2022815日前,市县配合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收集202012月份和202112月份遥感影像以及各市县2021年造林、采伐、林地使用等相关材料,省级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变化图斑的判读。

20221031日前,市县配合做好外业核实,省级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变化图斑内外业核查,并进行数据检查。

20221115日前,省级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完成市县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建立

20221130日前,完成成果汇总。汇总市县级数据库成果,进行分析处理,建立省级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

20221215日前,完成数据分析、工作总结以及成果编制等工作。

   九、组织实施

(一)实施要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按照“省级监测、市县配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制作底图、判读变化图斑、内外业核实、汇总统计分析的流程推进。要加强调查监测成果和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数据的管理,确保调查监测成果和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数据的安全保密,凡涉及保密数据使用的,按规定做好安全保密工作。

(二)省级和市(县)责任分工。省级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调查监测工作,按要求完成调查监测任务;组织质量检查;开展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以调查监测数据、图件、报告等为基础,汇总省级各类成果。市县积极配合完成调查监测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内2021年造林、采伐、林地使用等材料的收集,配合外业核实。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2021年森林调查监测由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会同省林业局组织实施,按规定程序组织专业技术单位具体负责调查监测各项任务,同时聘请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领域的专家,对调查监测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各市县相关职能部门派员配合本行政区内的调查监测工作。

2.技术保障。规范技术工作流程,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互联网+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全面提升调查监测的科技含量。切实加强技术质量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调查监测任务。工作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与咨询,对调查监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3.机制保障。一是建立资金管理机制。项目资金依据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根据项目进度和质量评估情况,按项目合同向项目承担单位拨付资金。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资金使用接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二是建立质量监督机制。为做好成果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和成果质量;三是建立保密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针对各项基础资料、行业部门资料以及调查成果资料等,严格遵守国家及相关部门的保密规定,提高调查管理技术人员保密意识,从数据资料获取、数据内外业生产作业、成果资料的保管等环节严格落实保密责任。

附件1   

     

遥感判读及核实变化类型(原因)划分



变化类

一级分类

级分类

代码

代码

建设

使

10

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建设项目性占用林地,不修筑性建筑物,用地单位在使用期满后生产条件的项目;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程设施。

11

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项目久性使用林地。

12

建设项目临时性占用林地,不修筑永久性建筑物,用地单位在使用期满后恢复生产条件的项目。

13

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

20

前期地类为乔木林(竹林)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由于间隔期内存在采伐本期地类变为采伐迹地、其他迹地或林;前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地变为采伐迹地、灌木林或其他林地。

21

林木采伐-前期地类为乔木林(竹林)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由于间隔期存在采伐,本期地类变为采伐迹地、他迹地或疏林;前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灌木林其他林地。

开垦

30

非法侵占各类林地,开垦农作物转为耕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立的土地整理。

31

非法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转为耕地。

32

自然和规划部门立项的土地整理。

40

火灾、病虫害或风、雪、水、旱等自灾害使使地类、植被覆盖类型或林相生变化。

41

42

质灾害

43

有害生物灾害

44

他灾害

修复

50

经人工造林、抚育改造以及天然林保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保护修复活动使地类或林相发生变化。

51

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

52

人工更新

53

山育林

54

退林修复

55

抚育

60


61

未发生变化-遥感影像特征反映有变化的判读图斑,经现地核实,未发生变化。

62

变化-在未经人为直接干预和无自然灾害影响的条件下,地类发生的然演变。

63

-变化原因不在所列范围,注明具体原因。


附件2     


森林资源变化数据属性数据结构


编号

字段名

中文名

数据类型

长度

小数位

备注

1

BHTB_N0

变化图斑编号

整型

6



2

BH_MIAN_JI

变化图斑面积

双精度

18

4


3

BHND

变化年度

字符型

4



4

BGYJ

变更依据

字符型

2



5

PD_BHYY

变化原因1 (判读)

字符型

3



6

YZ_BHYY

变化原因2 (验证)

字符型

2



7

SHENG

字符型

2



8

XIAN

(市、)

字符型

6



9

XIANG

字符型

3



10

CUN

字符型

3



11

XIAOBAN

图斑(小班)

字符型

5



12

DI_LEI

地类

字符型

6



13

ZBFGLX

植被覆盖类型

字符型

4



14

YOU_SHI_SZ

优势树种()

字符型

6



15

QI_YUAN

起源

字符型

2



16

LING_ZU

龄组

字符型

2



17

YU_BI_DU

郁闭度/覆盖度

浮点型

6

2


18

PINGJUN_XJ

平均胸径

浮点型

6

1


19

PINGJUN_SG

平均树高

浮点型

6

1


20

MEI_GQ_ZS

每公顷株数

整型

5



21

MEI_GQ_XJ

每公顷蓄积

双精度

12

1


22

HUO_LM_XJ

蓄积量

双精度

12



23

LD_QS

土地所有权属

字符型

2



24

SEN_LIN_LB

森林类别

字符型

3



25

LIN_ZHONG

林种

字符型

4



26

GJGYL_BHDJ

国家公益林保护等级

字符型

1

2


27

SHI_QUAN_D

事权等级

字符型

2



28

SF_TBQ

是否天保区公益林

字符型

1



29

BH_DJ

林地保护等级

字符型

1



30

Q_DI_LEI

前期地类

字符型

6



31

Q_YSSZ

前期优势树种()

字符型

6



32

Q_QI_YUAN

前期起源

字符型

2



33

Q_LING_ZU

前期龄组

字符型

1



34

Q_YBD

前期郁闭度/覆盖度

浮点型

6

2


35

Q_PINGJUN_XJ

前期平均胸径

浮点型

6

1


36

Q_PINGJUN_SG

前期平均树高

浮点型

6

1


37

Q_GQ_ZS

前期每公顷株数

整型

5



38

Q_GQ_XJ

前期每公顷蓄积

双精度

12



39

Q_HLMXJ

前期蓄积量

双精度

12



40

Q_LD_QS

前期土地权属

字符型

2



41

Q_SEN_L_LB

前期森林类别

字符型

3



42

Q_L_Z

前期林种

字符型

3



43

Q_GJGYL_DJ

前期国家公益林保护等级

字符型

1



44

Q_SHI_QU_D

前期事权等级

字符型

2



45

Q_BH_DJ

前期林地保护等级

字符型

1



46

BEIZHU

备注

字符型

254



附件3

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属性数据结构


序号

别名

名称

类型

长度

小数

位数

备注

1

市县

XIAN

字符型

6



2

乡镇

XIANG

字符型

9



3

CUN

字符型

12



4

小班号

XBH

字符型

10



5

土地权属

TDQS

字符型

1



6

林木权属

LMQS

字符型

1



7

土地规划类型

TDYTLX

字符型

2



8

调查地类

DILEI

字符型

7



9

国土地类

GTDL

字符型

4



10

林业地类

LYDL

字符型

3



11

森林类别

SLLB

字符型

2



12

工程类别

GCLB

字符型

2



13

林地保护等级

LDBHDJ

字符型

1



14

公益林事权等级

GYLSQDJ

字符型

2



15

公益林保护等级

GYLBHDJ

字符型

1



16

林种

LINZHONG

字符型

3



17

地貌

DIMAO

字符型

2



18

海拔

HAIBA

整型

8



19

坡向

POXIANG

字符型

2



20

坡度

PODU

整型

3



21

坡位

POWEI

字符型

2



22

土壤名称

TRMC

字符型

3



23

土层厚度

TCHD

字符型

1



24

腐殖质层厚度

FZZCHD

字符型

1



25

交通区位

JTQW

字符型

1



26

可及度

KJD

字符型

1



27

森林经营目标

SLJYMB

字符型

1



28

经营措施类型

JYCSLX

字符型

1



29

灌木覆盖度(%

GMFGD

整型

3



30

草本覆盖度(%

CBFGD

整型

3



31

植被综合盖度

ZBZHGD

整型

3



32

森林群落结构

SLQLJG

字符型

1



33

树种结构

SZJG

字符型

1



34

林层结构

LCJG

字符型

1



35

自然度

ZRD

字符型

1



36

森林健康等级

SLJKDJ

字符型

1



37

森林灾害类型

SLZHLX

字符型

2



38

森林灾害等级

SLZHDJ

字符型

1



39

天然更新等级

TRGXDJ

字符型

1



40

优势树种(组)

YSSZ

字符型

4



41

树种组成

SZZC

字符型

20



42

平均年龄

PJNL

整型

4



43

龄组(竹度)

LINGZU

字符型

1



44

生产期

SCQ

字符型

1



45

平均胸径

PJXJ

双精度

6

1


46

平均树高

PJSG

双精度

6

1


47

起源

QIYUAN

字符型

2



48

郁闭(盖)度

YBD

双精度

6

2


49

公顷株(丛)数

GQZS

整型

8



50

每公顷蓄积量

GQXJ

双精度

8

2


51

散生木(竹)株数

SSMZS

整型

8



52

散生木蓄积

SSMXJ

双精度

8

2


53

枯死木株数

KSMZS

整型

8



54

枯死木蓄积

KSMXJ

双精度

8

2


55

小班面积

MIANJI

双精度

18

4


56

小班株数

XBZS

整型

8


计算项:公顷株数*面积

57

小班蓄积

XBXJ

整型

15


计算项:公顷蓄积*面积

58

备注

BEIZHU

字符型

255







21


相关文档